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公共性研究
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18日 09:15 所属栏目: 成果荟萃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菊丽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公共性研究(项目编号为17BWW071),现已通过结项审核(证书编号为20224190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将大学作为学院共同体,对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中所表现的学院生活公共性进行研究,探讨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中公共性的发生形态及其转型,分析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中公共性衰落的动力机制,揭示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公共性问题的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追踪英国大学历史演进过程中学院共同体的公共性所产生的变化,揭示现代性与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内在关联,从学院派小说的文本形态中发现作家对战后英国社会的深度感知,阐释这些作品对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总体精神的表达。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能够推动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化公共性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扩展文学与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本课题研究能够形成对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思想意义更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为开展文学作品的公共性研究和文学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同时对其它学科领域研究公共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课题以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主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在鲍曼、吉登斯、韦伯、滕尼斯、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学者的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有关公共性理论指导下,研究该小说类型对学院公共生活公共性问题及其流变的表现,探讨其对英国社会文化总体精神的表达。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展现了英国学院生活哪些方面的现实?(2)这些生活现实对学院共同体公共性产生什么影响?(3)导致学院共同体公共性失范的原因是什么?

 

三、 成果的学术价值

从研究内容上看,将大学视为共同体,对其公共性问题进行探讨,这类选题在其它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本课题研究将英国学院派小说与现代性发展和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之间进行关联,阐述公共性问题的发生与它们的相关性,不仅突出了战后学院派小说公共性问题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而且在历史视野对公共性问题的演变进行了追踪。再有,本课题对学院派小说中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非伦理人格”、“非人化”、“平庸之恶”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到目前为止对学院派小说所进行的研究首次涉及的内容。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课题采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将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所表现的生活视为战后英国社会现实的投射,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描写视为对所处社会时代认知形态的表达,将不同文本看作是对表现同时代社会现实的变异体,对学院派小说中的学院生活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这是目前针对学院派小说在研究思路上的首次尝试。另外,文学社会学与体裁批评相结合,既能够形成对学院派小说不同文本之间共性特征的分析,又能够实现对具体文本个性特征的呈现。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及其流变的展现,战后学院派小说经历了从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方式到吸纳了实验手段的现实主义的转变,这就为探讨作家们从人对群体生活的关注转为对自我的关注的认知形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

从研究特色上看,本课题精选了能够体现其发展成就、揭示学院公共生活本质意义、能够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发展过程内在逻辑连贯性的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家和文本,使本研究既能走进文本内进行细读基础上的具体分析,又能对不同文本间的历史性关联进行观照,形成对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除此之外,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所再现的学院生活不仅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还是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同质异构,从中可以发现作家不仅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生活给予了关注,也对社会时代精神做出了回应,提升了学院派小说本身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以及教育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对战后英国学院派小说研究的介入,不仅赋予了本课题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而且还增加了学院派小说的研究深度。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建树首先是在学院共同体公共性的问题上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研究等研究领域与文学批评进行联结,不仅使本课题研究具有跨学科意义,还说明这些领域与文学批评对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核心问题共同予以关注,说明公共性问题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涉及面较广的问题,使本课题成为具有当下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